(熊十力,2019年,第352页) 这是主张,证会实体,决不能把实体看作外在事物,用知识的方法去寻求。
作为形容道的名,大这个形容词(勉强)揭示了道的属性,无处不在,无所不包。故民入川泽、山林,不逢不若。

可见,王弼认为一就是道,而非从道派生出来的另一物事。天地对应万物,依然是那个诸子常用的表述方式。庄子用无物不然说明万物皆固有所然。大地之中是天地、四时、风雨、阴阳交会之处,在此建立王都,才能达成百物阜安的理想效果。(三十九章) 王弼说:万物万形,其归一也。
验诸《老子》,今本第十六章有云: 致虚极,守静笃,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这就如同今天未经授权不得使用某种特定的商标一样,只是这一规则由现代法律保证。(熊十力,2019年,第114-115页) 本体呈现为合理、为道德法则,体是根本,见体是根本性的当下合理。
见体亦多称证体,以下论之。[3]熊十力,2010年:《新唯识论》,商务印书馆。此但为耽虚溺寂者防其流弊。六、余论 由前论可见,对于熊十力来说,见体既是哲学的目标、又是哲学认识的方法,更是哲学的境界,见体论可谓是熊十力哲学中具有根本性的一个问题。
吾亦曰:佛家言无我,其实大有我在。体认是见体的工夫(方法),见体是体认的结果。

须知若不见体,则所谓道德法则便纯由外铄而无内在的权度,此告子义外之论,所以见斥于孟子也。证量则真体独立,冥然自证,乃于泯绝外缘时见之耳。孔子固不排斥理智与知识,而亦不尚解析,此其异于印度佛家之点,然归趣证会则大概与佛家同。其次,宇宙的真理不能用知识的方法去推测想象,因为知识的方法是求知外在事物,而真理不是纯外在的事物,是吾人生命的真理。
这里讲的是道德法则必有其体,体即是内在的根源。尽者,实现之而无所亏欠之谓。《答君毅》小注: 实践实证,实有诸己之谓。熊十力的见体论有别于外向的神秘体验,其意义可能不是认识论的,而在于坚定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转化与提升。
(熊十力,2019年,第137页) 只说证会和修行,容易把这种思想与宗教直接联系,但讲内心涵养,则可见熊十力见体思想和宋明理学相通,故他多说这是东方哲学的取向。(同上,第333-334页) 这里又涉及到人生论。

同时他也不忘强调,良知是自明自了的。而见体应该承认包含有本心的体验、体悟,可以称之为终极的本体体验。
故熊十力的见体及与之相近的见性,都应来自佛教。问:人生设有轮回,似亦足慰。其次,熊十力用佛教的概念来格义,认为佛教的词汇中,性智是对本体的智慧,量智是对现象的认识,所以他认为量智是对流行的现象的认识,即使是对现象之本原的推度也只是理性对外在事物的思维,不是本体的自我呈露。⋯⋯孔子系《易》,曰易有太极,(小注:太极,即本体之名。)现象界得成立,亦复依翕辟与生灭故。阳明言天地鬼神的主宰,也即是我的灵明,以本体不二故。
)即于一切用相或宇宙万有而皆见为真如,(小注:真者真实。人能见体,就能在有限中认识无限,证见本性圆满自足,达到乐的境界。
(《熊十力全集》第8卷,第334页) 这是讲见体的人生论意义。(同上,第279页) 泯内外之别,无能所之分,超越理智所能达到的境地,才是证体,而证体并非一般学者所能达到的。
一般来说,熊十力很强调第一种意义(即体用不二论意义上)的见体,这是人们熟知的,但在一定意义上说,见体的第二种意义比第一种意义更重要。继今以往,各科学虽当进步,然其无法证会本体,当一如今日,科学的方法与其领域终有所限故也。
(同上,第253页) 《说卦传》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,理、性、命是万化大源的实体及其流行,而穷、尽、至则是见体,因为穷是自识,尽是实现,至是浑然一体。(同上,第252页) 本体呈露是自现自明,所以严格地说,见体的见字在这时都用不着了,因为这时不是对象性的见,而是涌现而出的一种境界。(小注:吾心与宇宙之本体,即道是也。本体元无内外可分,故不可于吾心外而求道。
(《熊十力全集》第8卷,第441页) 可见《新唯识论》的体用论主要强调在宇宙论上即用见体。(小注:冥极实体者,谓若证会实体时,即已荡然离一切相,无内无外,无我无物。
科学尚析观,(小注:析观亦云解析。(小注:自己亦是假设之词。
(同上,第120页) 如前所说,实有诸己就是反躬体认,反己实证。体认者,能觉入所觉,浑然一体而不可分,所谓内外、物我、一异,种种差别相都不可得。
学不究体,自人生论言之,无有归宿。哲学就是要认识真理,真理就是实体,而认识真理的方法就是体认、证会,就是见体。这里熊十力强调,见体之学很重要,但并不是为学究竟,究竟指目标和终极境界,他认为古代佛家道家都是以见体为究竟,但儒学在见体成己之后必须曲成万物,化育参赞,改造现实世界,这才算是完成了本体发展。证会的根本则是人自己的昭明之智。
略言之,科学无论如何进步,即如近世物理学,可谓已打破物质的观念,然总承认有外在世界。不知此意,难读《新论》。
而儒家既看到本体静的一面,又见到大用流行生生不息的一面。是以遗物、反知、厌世、离群,其弊不胜穷也。
唯内心的涵养工夫深纯之候,方得此理透露而达于自明自了自证之境地。然大用流行,德健化神,四时行而百物生,以此见天理之不容逆,夫子其至矣乎。